大約在四十年前,吉林長白山地區一眾采參人在山上采參時,偶然發現一株160年的老山參。
當這些人正準備開挖時,一時間天生異象,電閃雷鳴。
難道這株百年老山參真有了靈性?
上山采參
在吉林長白山一直都有不少的采參人。
采摘野人參有非常多的講究,人參形似孩童,人參孕育生命的時間和人類孕育生命的時間都為270天。
傳說有人參娃,他大概是兩三歲小孩的大小,穿著一個紅肚兜,采摘者通常會認為它是通靈之物。
這天,年僅二十歲的董德雙,開啟了他人生當中第一次進山采挖人參之旅。
董德雙自幼生活在長白山的腳下,從小到大自然聽說了不少關于采參的傳說,自然對于深入長白山心中充滿敬畏和好奇。
他心里明白,進山的危險很大,當地不少人進山后沒能回來。
上山之前,董德雙和一眾采參人按照習俗進入山神廟祭拜,祈求平安。
作為首次上山采參的董德雙,他沒有采摘經驗,只得跟隨當地的參把頭上山采參。
參把頭通常由一位年紀大,而富有經驗的老挖參人擔任,他是這一行人中的組織者和挖參的技術指導員。
參把頭對山區的環境更為熟悉,他清楚哪里的山場好,哪塊更適合壓“搶子”。參把頭常常帶領著一群年輕的采參人一起尋山、挖參、出貨。
在長白山的原始森林里,瘴氣彌漫,毒蛇猛獸橫行,十分危險。
參把頭帶領著一行人,進入山林就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路線,開始在山里進行地毯式的搜索。
秋天是找野山參最好的季節,是人參果實正紅的季節,在樹林之中容易辨認出人參的位置。
吉林撫松縣人參研究會,會長王德福說:“他們一共是去了九天沒開眼,沒開眼就是沒發現人參。”
董德雙和眾多第一次上山的年輕人扛不住了,長白山的植被豐富,多年來人們不斷采摘野山參導致野山參數量逐年下降,僅僅憑借野山參開花時那一點點的紅色,是很難被找到的。
初次上山環境惡劣,每天需要走上數十里的山路。穿梭于林間的草木之中,經常會有蟲蟻的叮咬,還要隨時提防野獸出沒。再加上有嚴格的規矩控制,進入林區之后不允許隨便說話,也不允許隨便停下休息或抽煙。
雖然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,但是也禁不住這種程度的折磨,紛紛表示想要回家休息。
放山人之間還有一個嚴格的規矩,那就是凡事都要聽參把頭的,不能私自行動。
帶領董德雙的參把頭姓王,有十多年的采參經驗。
實際上在尋找人參的幾天里,參把頭也發現了幾只人參,但是根據判斷得知,這些人參都是處于正處于生長周期的小人參,這些沒有完全生長好的人參藥用價值并不高,貿然采挖也會破壞掉人參的完整。
此時這位參把頭卻興致正濃,似乎一點都不著急下山。因為根據參把頭的經驗,他們離希望越來越近了。
人參現身
終于在下午五點左右,大山里面快黑天了。這時他們在深林中發現了一株難得一見的人參。
按照山里的規矩,在開始采挖之前,他們要先喊山。放山人開始喊,“幾品葉?”,“五品葉,快來!”
經過參把頭的仔細觀察推敲,最終他確定:這是一顆極為罕見的老山參。
難得的發現讓他們驚喜不已。
一行人正興奮地準備開挖時,原本晴朗的天空一時間烏云密布,下起了大雨。
“吆喝完以后就來雨了,那個雨可神了,喊完山以后就來了大雨。那雨連雷帶雨的,那就走不了啦!”董德雙回憶說。
董德雙不禁想起之前聽到的那些傳奇故事,心想不會是觸碰到禁忌了吧。
他們等了很久,雨也沒有一點要停的意思??磥硐胍埑鲞@棵老山參,還要多花費些力氣。
由于天色已晚,山中環境惡劣,危險系數驟增,董德雙一行人準備先栓上紅繩,第二天再把這棵人參請走。
抬老山參下山
第二天雨停了,參把頭命令董德雙等人繼續采挖人參??墒窍氲阶蛱彀l生的事,這幫年輕人心中打起了鼓。
參把頭卻說,長白山地區一直流傳著山參成精的故事,這種事無數采參人都經歷過,往往遇到這種情況是因為挖到上品的人參了。
董德雙等人聽到后就照做了。
挖到新鮮的人參,人們通常會砍下樹皮或者找一些苔蘚將它包裹起來,為的是盡量保持它原有的生長環境。
董德雙等人找到有一定濕度的苔蘚將這棵百年一遇的人參包裹起來,苔蘚柔軟透氣,可以讓人參很好地保存。
160年老山參
老山參運送下山后馬上被送去稱重。
俗稱:七兩為參,八兩為寶。
董德雙一行人挖到的這棵人參,重量達九兩二斤,可謂是寶中之寶。
把村子里的采參人都叫過來鑒定,結果這群見多識廣的老行家,都沒見過這個分量的人參。
最后又找到了省里的專家。
專家稱:“一般的人參時一個蘆頭,一個莖葉。但是它是三個蘆頭,三個莖葉。 人參一般情況下最大的是六匹葉,這個一共是十二匹葉,這個在人參當中是十分罕見的。”
經鑒定,這棵人參為寶王參,至少存活了有一百六十年之久。
用價值來衡量的話,這棵人參可賣到兩百萬元。
董德雙等人聽到后都懵了,沒想到第一次上山就如此好運。
經過慎重考慮,他們賣出了這棵上百年的老山參。
野山參
人參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植物。
在古代人參被當做救命的神丹妙藥,它在提高人的身體免疫力方面有很大的功效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曾記載人參的功效極為神奇,長期服用可以延年益壽。
北宋文人蘇東坡對人參喜愛有佳,他平時就喜歡服用人參。
蘇軾曰:“予少兒多病,夏則脾不勝食,秋則肺不勝寒,治肺則病脾,治脾則病肺。”
蘇軾在“試求之草木之類”中,人參成為他最適合的藥物,還曾經贊譽人參為仙藥。
野山參比起一般人工種植的人參更為珍貴。
因為人參對于對自然條件、植被條件、林象條件,甚至于生長的空氣、土壤、溫度等方面都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。野山參能夠存活下來,說明它的生命力極為頑強。
這棵野山參不僅存活下來,還生存了上百年,它的“身價”自然也就不言而喻。
好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人工種植技術逐漸成熟,已經可以依靠科技來模擬野山參的成長習性進行培育。
長白山是現如今唯一留存下的人參源頭產地。長白山里人參的歷史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,長白山的人參文化也就源遠流長。人參的功效如此之奇從而使得從古至今有關人參的傳說是源源不絕。
如今,古老的長白山采參習俗,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如此繁復的流程是世代采參人的傳承,為了生存和找到、挖掘、保存人參,這些“山規”約束著人們的行為。
這些行為規則、道德操守、挖參技術、各種禁忌看似民間風俗,實則更是一種信仰。是對于生命的尊重。
中國的人參歷史和人參文化,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的文化及經濟價值。
只是野山參日益珍貴,具有豐富經驗的采參人越來越少,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愿意再冒著生命危險去長白山上采摘野山參,使得沿襲千年的習俗難以傳承,采參文化會慢慢成為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