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場大水,花了150萬元照顧10多年的林下參全沒了!我們這幾家所有的錢全投入進去,連生活費都沒留,現在什么都沒有了!以后的日子,怎么過??!”站在通化市青溝子鄉,參農李大哥話語雖平靜,聲音卻里透著無奈和悲憤。
這樣的景象,在大雨過后的2018年8月,在通化、集安、靖宇等吉林省人參種植主產區隨處可見。這一場洪水,給吉林參農帶來的是一次滅頂之災。據不完全統計,在吉林省,受此次洪災影響,參民們的損失少說十幾億元。

今年夏天吉林天災不斷,參地大面積遭災,4、5年參可能絕收 記者在調查中獲悉,對于吉林省的參農而言,2018年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年景:四五月份的“緩陽凍”,凍傷了一批;七月,一場高溫天氣,導致人參大量死亡,現在又來了暴雨洪水,讓很多參農幾乎絕收!據吉林省氣象部門統計,8月末開始的這一輪強降雨過程引發的洪澇等災害,給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。
吉林,是我國中藥材重要產區,野生資源豐富,農種產品發展初具規模,此次大范圍強降雨,使各地中藥材資源不同程度受到損失,減產不可避免。尤其在吉林省的靖宇、通化,黑龍江省的伊春地區,大面積參地受災嚴重。受災影響最大的,就是即將要收成的十幾年林下參,很多參農甚至要面對絕產的痛苦。多年辛苦,毀于一旦。
據記者調查了解,國內人參的價格在2014年年末達到至高點,進入2015年以后,開始沖高回落。進入2017年開始,國內人參的價格再次攀升。國內人參的需求量高,價格大幅上漲,讓很多人看到了商機,紛紛種植人參。
敦化市青溝子鄉鄉長劉春富說:“野山參的價格雖然較高,但歷時長、風險大的確是個弊端。”他告訴記者,15-20年為一個周期,生產周期越長,遇到的不定因素就越多,包括天災、人禍、野生動物威脅等。稍微出現意外,多年的心血往往毀于一旦。

人參在我國被稱為“百草之王”,其藥用價值被全世界所公認。隨著人類對人參的認知和挖掘,野生人參的數量日益減少,現在所說的“野山參”是在山間人工撒籽,不加人工干預長成的。在這方面,吉林擁有世界上最優質的野山參資源,產量占全國的85% 、世界的70%。
人參喜歡又冷又濕的環境,它又與紅松有植物學上的共生關系,因此,它只生長于我國東北的長白山和小興安嶺。在那里的紅松林下,雜草灌木稀疏,土壤肥沃,太陽光不強,是人參理想的生活之地。人參對生長環境條件要求比較嚴格,既喜水又怕澇,對土壤水分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。人參發育期要求土壤水分適宜, 春季出苗期土壤濕度保持在40%左右, 夏季生長期保持在45%—50%, 秋季保持在40%—50%為宜, 全年生長發育期濕度范圍以40%—50%為好。水分過大, 當土壤濕度超過60%時,土壤透氣性降低,植株根系呼吸速率降低,間歇性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會造成根系生理性障礙,易染病害和爛根;水分過小, 當土壤濕度低于30%以下時, 會造成人參根系水分擴散, 使人參須根干枯,導致產量下降。

災害導致人參減產,損失嚴重 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金教授表示,“在高度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下,產品的價格是受供應和消費兩個方面共同制約的,根據供求曲線,供應量少,產品必然漲價。”由此預期,人參的價格必然上升,精品野山參更是一貨難求。
據業內知情人士透露:“這4次較為嚴重的災害發生在不同的種植區域,黑、吉、遼均有不同范圍的受災情況,人參的產量也會隨之大幅度下降,預計減產可以達到30%。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是慘重的。一畝水參地可以造成2—4萬元的經濟損失,一公頃的經濟損失則可以達到幾十萬,甚至上百萬。而水參的全年產值可以達到100—200億元之間,那么產能下降30%,直接的經濟損失就可以達到30—60億元。”

精品野山參價格將上漲更多 吉林農業大學中藥材學院張教授認為,今年以來的四場災害天氣,對參地的影響不僅僅是眼前的經濟損失,它的影響將是持久性的。首先,它延長了人參的生長期,2020年應該采摘的人參,要推遲到2022年前后才能成熟采摘;受災害影響,人參產量被拉低,供求關系被打破,人參的價格必然大幅度攀升;另外,受災人參在品相和質量方面都會受影響,幾乎不可能達到精品參的標準,只能走批發或是藥廠的銷售渠道。
野山參也經歷了四次氣象災害,本身就是精品產量少,如此一來更是難得。因此,它們的價格上揚已經毋庸置疑,少則上漲50%,多則可以達到100%。